前期场地调查、土壤监测市场不可估量
发布日期2020-08-10 浏览 57824 次
自《土十条》拉开了土壤污染治理的序幕以来。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土壤污染防治等相关政策层出不穷。国家对土壤修复行业高度重视,在建设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技术标准体系上亦是频频发力。在资金支持上这几年力度逐年加大,增幅超过大气和水,预计后期会继续投入制定一系列土壤修复质量标准,出台修复受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指南。
我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具有地域区域性
2014年发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中指出,全国土壤污染问题严重,尤其是耕地和工矿业废弃地。
从污染区域看,我国土壤污染存在区域性,南方土壤污染问题严重于北方,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部分区域土壤污染污染问题较为突出,西南、中南地区土壤重金属超标范围较大,湖南和北京的土壤受重金属污染速度超过40%,贵州、广西和广东的污染速度也都超过30%。
土壤修复行业市场潜力巨大,资金瓶颈成其最大发展阻碍
国家非常重视土壤污染整治,土壤污染修复产业市场潜力巨大,但由于政策、技术和资金等因素的困扰,目前其处境仍十分尴尬,其中资金瓶颈是制约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如何解决资金匮乏问题,将成为污染场地修复及再开发利用和土壤修复产业发展的关键。
随着“土十条”的推进,土壤修复产业将大有可为。2016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数达112亿元,比2016年执行数增加21.11亿元。2017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执行数为65.35亿元,执行率同比减少41.66%,主要是因为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尚未完成,土壤污染底数不清,相关项目储备不足,资金需求减少。2018年土壤污染防治专项资金预算数为65亿元,与2017年执行数基本持平。结合2017年的预算结转资金,2018年实际专项资金预算调整为111.65亿元,基本与去年专项资金预算数相同。
可见国家对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始终是支持的,在2018年8月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加持下,相信土壤修复行业必将迎来巨大的市场空间。
除了国家财政的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将会给土壤修复带来新动力。通过PPP、BOT等模式,有利于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土壤污染防治工作。
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政策设计方面鼓励创新和先行先试的,积极推广PPP模式,但是PPP模式受限于修复后土地再利用开发模式不清晰,相较于其他环保行业该模式在土壤修复市场难以展开。
“土十条”后,土壤污染修复市场增速加快
十三五期间土壤行业的发展速度不均匀,尤其以”土十条“的出台为分界线。参照大气十条和水十条对环保公司业绩影响的进度,保守估计土十条出台后至少一年开始,土壤修复行业规模加速扩张。预计 “十三五”释放比例在土十条出台当年(2016-2017年)和后一年(2017-2018年)时间内释放40%,2018-2020年将释放60 %。其中,保守估计,2019年将占比35 %。
根据中国环联土壤修复行业2017年发展报告,对相关数据进行调整以后,保守估计2019年土壤修复市场空间在1571.5亿元左右。
由此可见,土壤修复行业的扩大与发展是值得期待和努力的。因市场空间潜力大,政策的不断促进与鼓励,相信十三五期间以及近十年行业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速。
“防”和“控”是土壤修复行业发展之重
作为场地修复成功的关键,前期场地调查仍然不够准确是当前我国土壤修复的主要短板之一。场地调查竞标价常常出现低于成本价这一现象。
中国应该借鉴发达国家污染场地修复的经验,结合中国场地特点,建立和完善土壤修复行业有关体系,对污染场地进行更科学管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家将出台相关政策与相关标准,规范推动土壤修复前期场地调查工作的有序进行。同时,抓住机会紧随潮流的企业也更容易在相关市场得到更多的收获。
结合土十条的相关政策来看,“土十条”的侧重点并不在于将几万亿的资金全部投入土壤污染彻底修复,而在“防”和“控”。
按照《土十条》要求,国控点位新增16万个(其中耕地15.2万个,场地0.8万个)以及省控补充点位3.2 万个去测算,每个点位的投资额预计在10万元,每年运营投入在3万元,预计未来五年整个土壤监测设备及运营总额达408 亿元左右,其中设备投资192亿元左右,每年的运营投入在50亿元左右。
土壤修复企业分布具有明显地域性,所用技术具有明显污染针对性
我国对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的研发和实践相对较早,技术研发发轫于20世纪90年代,目前已经开始实现试验阶段到规模化实用研究与应用的过渡;而直到2007年,我国才出现第一家专门从事土壤修复的公司 —— 北京建工环境修复有限责任公司,于这一年完成了北京化工三厂的土壤污染修复项目;近两年来,从事我国土壤修复公司的数量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16年我国土壤修复相关产业的企业数量达到2000家,而2017年这一数量增至2800家。
但从质量上看高水平的公司数量依然不多,企业的来源复杂。且国内土壤修复项目在招标过程中,具体项目根据运作模式、内容及难度的不同,对企业资质及资金规模均有不同要求。
跨界土壤修复并非易事,大企业有优势,中小企业同样可凭借核心竞争力在市场中保持优势。跨界央企有雄厚资金实力、规模优势、政府资源等优势。大型央企加入环保领域对于中小企业而言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如果中小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就难逃退场命运;另一方面,央企的进入也会为专业环保公司带来机会。中小企业应当把握机会,看清国家政策、市场格局,抓住人才资源,寻求技术创新,保持核心竞争力。
由于土壤污染具有较明显的区域特性,现有技术的通用性有待完善,土壤修复项目的参与者倾向于本地的企业,中国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格局基本初步形成,以高能时代为主的修复企业分食长三角、湖南、湖北、吉林等地的中小型项目;博世科在其本土西南市场占领了一席之地,永清环保占据了西北重金属污染治理市场,中科鼎实则在北京、上海的重大修复项目中屡屡现身,而北京建工修复凭借地理优势和国企背景,则主要聚焦于北京地区的大型项目;此外,以鼎实环境、上田环境等为代表的区域性非上市公司或新三板公司,则主要将业务聚焦于本省以内,订单规模较小,在所在城市及周边区域有较为突出的影响力。近几年来,有实力的土壤修复企业均有扩展其项目版图的倾向。永清环保、博世科纷纷成功成为雄安新区第一批环保治理项目的实施者,日后在土壤修复方面也将努力向外延伸辐射。北京建工开始向南拓展,在江苏、湖北、广西等地进行布局。另外随着大数据发展,农资生产企业也会提供相应、针对性的服务。
实力较强的土壤修复企业分散在北京、上海、广东、江苏、湖南等19个省市,其中以北京最为集中,多家企业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期间的环境治理项目中崭露头角,不乏科研背景较强的企业和国企。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出台,未来,国家将会鼓励有治理技术完备、资金雄厚、综合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培养一批有活力并且能持续生存的土壤污染治理的中小企业。
土壤修复行业工程项目
我国土壤污染行业处于发展初期,据中宜环科环保土盟数据库和《2015中国土壤修复发展白皮书》的不完全统计,如图所示,2007至2015年已有29个省发布过土壤修复项目,但总体上数量并不多,最多的为湖南省,共开展了三百多个项目,广西、江苏、广东省的项目数量刚超五十个。目前土壤污染与治理市场呈现出由重污染区域和经济发达地区逐步向中部、西部乃至全国发展的趋势。
“十二五”是土壤环境保护问题受到重视、土壤修复试点有序推进、土壤修复市场开始启动的时期;“十三五”是土壤修复工作全面开展、土壤污染得到有效遏制和改善的时期。“十四五”阶段我国将更加重视“质”的提升,全面形成重点区域土壤污染预防、控制、综合治理及质量提高关键技术与装备体系;打造土壤污染综合防治试点与工程示范,使我国大部分污染土壤得到修复,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建立国家土壤环境监控、预警与信息管理体系平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土壤环保产业链。
总结
“土十条”并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土十条是政策体系的起点,自“土十条”以来,国家与各地纷纷出台相关配套政策,土壤修复产业将继续扩大,形成土壤修复管理模式、完善监管体系、建立行业协会、形成完善的土地修复产业链。土壤修复需求将逐步释放,未来,土壤修复市场潜能无限。
我们的实验环境
总面积超40000平方我们的资质优势
资质齐全 CMA、CNAS、CATL、高企等我们的服务网络
在华东、华中、华北、华南、西北拥有数十家实验基地